南苏丹-人口
发布时间:2011-11-18
人口
南苏丹以
黑人为主,共有825万,在公投自决中,有375万人参与。由于公投自决后,可能会有一部分居住在原苏丹北部的黑人返回或加入南苏丹国籍,最终人口可能在850万到880万之间。第一大民族为丁卡族,其次为努巴族。以信仰
泛灵论和
基督教占多数,不同于信奉
伊斯兰教、以
阿拉伯人为主的苏丹。南苏丹大部分人口居住在农村,最大的城市为中赤道省会朱巴,人口约50万,由于石油产业的发展和政府机构的膨胀,朱巴已成为地球上近10年来人口增长最迅速的城市之一;该国其他重要城市有13.6万人口的西加扎勒河省会和
军事重镇瓦乌,以及位于南苏丹北部、号称“民族调色板”的多民族混居城市马拉
卡尔等。
语言
南苏丹各部族大多拥有自己的语言,因此南苏丹号称“非洲的民族语言博物馆”,但大多数语言的使用范围狭窄,使用人数不过数千人,较大的民族语言有丁卡语、
努尔语、赞德语和基尔摩多语等,各部族通用语言为夹杂各种方言俚语的“朱巴阿拉伯语”,官方语言为英语。但南苏丹教育极为落后,小学教育普及率仅2%,成人识字率不足15%。
文化艺术
《苏丹舞蹈》陈玉先绘画(4张)
与许多此前被分裂的国家一样,苏丹遭遇分裂命运,有着深刻的历史因素影响和现实的政治原因。在国家“一分为二”后,苏丹本就发展不均衡的文化领域面临着巨大冲击,长期落后的南方文化所受影响尤甚于北方。50多年来,苏丹一直是以位于北方的重镇喀土穆为首都,文化则以北方的民族宗教为主流背景,以伊斯兰文化为主体。此外,因为苏丹南方仅有800多万人口,只占全国人口的1/5,且大多以部落为单位分散居住,因而文化特征在全国范围而言就显得并不突出,文化发展也相对落后;而北方则不同,占苏丹人口近40%的阿拉伯人大多数居住在北方比较集中的地区,全国人口有70%信奉伊斯兰教,包括阿拉伯人和黑人,伊斯兰文化一直是苏丹文化的主流特征。 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,苏丹南北文化基础和设施不能同日而语。北方由于其得天独厚的政治、民族、地理等条件,文化发展一直受到政府重视,文化设施也相对完善。但南方则不同,自1983年南方黑人军官加朗发动叛乱,苏丹内战爆发以来20多年来,战争始终在南方领土进行,战乱状况下文化发展自然不能提上日程,文化设施更无从谈起,南方甚至连一座像样的剧院都没有。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2005年1月,苏丹政府与南方的“苏丹人民解放运动”签署《全面和平协议》,结束长达22年的内战,南方有了自治政府,有了自己的文化管理部门,其文化发展才被提上日程。国家分裂后,苏丹南方文化怎样在如此薄弱的基础上实现良性发展,是其文化部门面临的重大问题。 不过,虽然苏丹北方的文化发展相对较好,但在国家分裂后,北方文化也会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,其主要表现就是政府投入减少。因为,分裂后苏丹北方的石油资源会有相当一部分划归南方,石油收入将会大大减少,国家财政势必受到影响,文化投入肯定也会跟着受影响。
交通
当地无公交系统。境内公路通行情况差,去往各州主要靠飞机。
货币与通信
当地货币为南苏丹镑(South Sudanese Pounds,简称SSP),苏丹镑及美元亦可流通,一美元兑约2.6苏丹磅。苏丹南方基本执行苏丹的外汇管理政策,较为严格。当地货币兑换美元一般情况下比较容易,但当地市场美元较缺。
苏南方无固定电话和传真,5家移动通信公司在南方运营,信号较差。国内全球通在苏南方可以使用。 在苏南方,拍照、摄影需谨慎。拍摄当地居民需征得许可,朱巴的尼罗河大桥和加朗(苏南方前领导人)墓禁止拍照。
其它
(一)旗帜 苏丹南方
党政军机关等重要设施一般悬挂南苏丹共和国国旗。 (二)气候、地理 属热带气候,一年分为雨季(
5月
-10月)和旱季(
11月
-4月),雨季高温多雨,干季炎热干燥。雨季气温在
20-40度之间,干季气温在
30-50度之间。 从西向东,与苏丹北方的南达尔富尔州、阿布耶依
行政区、南科尔多凡州、白尼罗河州、森纳尔州和青尼罗州接壤。按顺时针方向,分别与埃塞俄比亚、肯尼亚、乌干达、刚果(金)、中非和乍得接壤。 (三)首府:朱巴(
Juba),人口约
50万。 (四)节日 国庆日(
1月
1日)、和平日(
1月
9日,苏丹北南《全面和平协议》签署日)、
5月
16日(建军节,苏丹人民解放军成立之日)、烈士日(
7月
30日,苏人解前领导人加朗殉难日) (五)货币 当地货币为南苏丹镑,与美元比价为
1:2.6左右,即
1美元兑换
2.6南苏丹镑。